这位潮商南洋发家后回乡兴建气派私宅,新加坡有条街以他的名字命名

澄海樟林东里镇,有一座气势恢宏的侨宅,名为“南盛里”。“南盛里”占地80多亩,集潮汕民居特色建筑、设计、石雕、木刻、嵌瓷、泥塑、书法、美术于一体,堪称潮汕古建筑文化的典范。

“南盛里”位于东里镇观一村,俗名叫“布袋围”,是樟林古港出海口的冲积地带,四面环水,因地形似布袋而得名。这座气派的私宅由旅(新加坡)侨胞蓝金生独资兴建于1900年,1917年竣工。

蓝金生是一位赋有传奇色彩的华侨,他原为樟林南社人,出生贫寒,又其貌不扬,从小就被邻里开玩笑,还被人起了一个花名叫“酷丑”,小时候帮人家挑水为生,身上的衣服全是补丁。

蓝金生雕像

为了出人头地,蓝金生在十多岁的时候,背井离乡到了新加坡谋生。从日杂用品的小生意做起,慢慢地,存了一点钱,就买了小货船,开始做船运生意。后来,蓝金生得到贵人相助,在商战中打败了福建“糖业大王”黄仲满,在南洋站稳了脚跟,生意也越做越大,成为了20世纪初潮汕屈指可数的富豪。在新加坡有一条街叫“金生街”,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传说就连苏伊士运河,他也有占有股份。

 

发家致富的蓝金生没有忘本,他热心于公益事业,在新加坡建起了学校,培养了华侨子弟,其中就包括了潮汕的子女。

潮籍文坛泰斗秦牧

1909年,蓝金生向清政府捐巨款,向华北、华东大水灾赈灾,清政府就准予他买下樟林布袋围这块80亩的土地,兴建“南盛里”。

“南盛里”大门口的石门斗框上镌刻着这样一副嵌名联:“南方作障增其廓,盛德有邻奠厥居。”从中可窥探出蓝金生报效家园的雄心壮志和与德高望重的人成为好邻居的愿望。

“南盛里”共有房屋70座671间,当中既有华贵富丽的潮汕传统驷马拖车、四点金,也有普通小型民宅。“南盛里”以“五巷三埕一池”为网络,构成交通路网和疏散集中场所。

“五巷”即八落巷、担粗巷、龙眼巷、渔行巷、洋楼巷。南向的四条巷口都对应着樟林古港的一个码头,每条巷道宽都在3米以上,平时用于装卸货物。

“三埕”即天公埕、三落埕、锡庆堂埕。三个大埕间插其中,使建筑群纵横有序,疏密适度,紧密相连,空间宽松。

“一池”即索铺池。

位于樟林古港出海口,四面环水的“南盛里”百年前在建筑设计上的防潮、防涝、排水系统,堪称创举,除了巷口、闸门设有关闸,地面有纵横的排水沟,还有五道80140厘米的地下排水沟。它的安全卫生系统和生态系统也设计合理,整个里两个近三千平方米的花园,五个公共厕所都建于村外。

锡庆堂是“南盛里”的核心地带,占地7571平方米,由蓝氏通祖祠及两侧二座大夫第构成,是传统潮汕祠堂及民居建筑的结合,两座大夫第的格局、建筑艺术都显示华贵高雅的潮汕驷马拖车的建筑特点。

这里所有的门楼外侧都采用多幅石刻、诗画、人物戏台、法器并配有栩栩如生的动物、花木,锡庆堂的拜亭,平面尺寸为8.35.5米,内埕、外埕面积宽大,在潮汕地区较为罕见。

据说,“南盛里”还是澄海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电灯照明的地方。1913年,蓝氏家人蓝春辉从新加坡购进英国制造的小型柴油发电机组,在南盛里一带装设电灯,发电照明,直到1941年为止,成为一段佳话。

来源:天下蓝家人、 樟林旧事新事、 东里周边新鲜事、央视网等

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