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英歌」動九州——英歌舞火出圈對潮汕民俗文化傳承的啟示

潮汕英歌舞火了,火出圈了。春節前夕的「大灣區春晚」,著名歌手騰格爾以一首潮語搖滾《一身正氣》拉開了英歌舞火爆的序幕。

從春節開年起,潮汕各地,尤其是普寧、潮陽的英歌舞不但上了廣場,上了大街,還上了各種網路平臺,最高點擊率的視頻,達到2億之眾。這種「突發性」的現象也「驚動」了國家級的媒體,作了「連篇累牘」的報導:
2023年1月25日,央視《聞聯播》報導了普寧英歌舞活動。
2月3日,新華社的 《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潮汕英歌「火出圈」,「中華戰舞」鬧嶺南》的報導,英歌舞被譽為「中華戰舞」。

2月19日 ,《中國日報》發表了《震撼:英歌舞表演火出圈,網友:又炫又燃!》的報導。

2月21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一曲英歌乘風舞》的長篇報導,對英歌舞加以熱情的讚揚。

為什麼,在潮汕地區存在了幾百年的英歌舞,突然就火起來了?
我覺得,英歌舞火爆的原因,概括起來有如下6 個方面:
第一,英歌舞所表現的正能量的內容。
英歌舞表現的是「敢於拼搏、勇往直前」的開拓進取精神,也就是《一身正氣》歌詞裏所唱到的「敢打頭陣」「敢闖敢打拼」的英雄精神和陽剛正氣。英歌舞水滸人物的扮相,容易讓人聯想到梁山泊英雄「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的英雄氣概,引起強烈的共鳴。

第二,還有「步調一致、團結協作」的潮人精神。

潮汕人不論走到哪里,都崇尚誠信和精誠協作。雖然英歌舞的每一個人的扮相和舞步未必相同,但英歌舞棍敲出的剛勁有力的整齊的節奏,把大家的步伐統一在同一個旋律裏,充分體現了聽從指揮、團結協作的精神。

第三,英歌舞的表演形式適應性強。

首先英歌舞是廣場舞,表演場地廣闊,容納觀眾多,而且可以進行巡遊表演,持續時間更長、吸引的觀眾更多。其次是節奏強勁有力,舞姿與年輕人喜歡的街舞也有相通之處,容易引起年輕人的興趣。其中含有武術、舞蹈、音樂、戲曲表演等藝術成分。一句話說,就是好玩兒。轉發視頻的基本上都是年輕人。

第四,其參與性強,幾乎沒有局限性。

無論年齡、性別、職業、行業、地方,從中老年到幾歲的娃娃,從男性到女性,從社會到學校,從潮汕到全國,從國內到國。放下生產工具,放下書包,放下電腦手機,就可以「敲起英歌」來。

第五,借風助力。

今年的大灣區春晚節目請了著名歌手騰格爾唱了潮汕話與普通話結合、還夾帶了粵語的RAP的《一身正氣》的搖滾歌曲,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恐怕連大灣區春晚的編導都沒想到對英歌舞會有這麼強勁的推廣作用。這是「新瓶裝老酒」的創新模式,很成功,對其他非遺項目的傳承,也具有借鑒作用。

第六,就是新冠疫情防控三年,年輕人都憋了一股子氣一股子勁。

春節前防控措施放開,春節後正是「漫卷詩書喜欲狂」的釋放時節,於是。四鄉八里「咚喳咚咚喳」,鑼鼓響起來,英歌敲起來,鞭炮煙火放起來……

英歌舞以前年年敲、四期八節常常跳,還曾經跳到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和地區,連國王、王后都來觀看了。但就是沒有今年的火爆而引起中央媒體的高度關注,應該與此有關。

那麼,第二個問題來了:潮汕地區春節的民俗活動豐富多彩,其中有不少與英歌舞一樣,都是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為什麼英歌舞能在眾多民俗文化活動中一株獨秀、火爆出圈?

潮汕地區春節後的民俗活動真的是五花八門、豐富多彩,持續的時間也很長,從正月初一到現在,還沒有消停下來。外地人驚呼:

我們都上班一個多月了,潮汕人還在過春節!

廣場舞除了有英歌舞之外,還有舞龍、舞獅,還有布馬舞、麒麟舞、鰲魚舞、蜈蚣舞、獅頭鵝舞(雙咬鵝)等等。光我的老家澄海,就有麒麟舞、魚舞、蜈蚣舞、獅頭鵝舞等,居然還有龍蝦舞,真不愧是民俗文化之鄉。但舞龍舞獅別地也有,潮汕地方特色不甚鮮明。布馬舞、麒麟舞、魚舞、蜈蚣舞、獅頭鵝舞(雙咬鵝)等雖然具有較強的地方性,觀賞性也很強,但畢竟表現形式不夠英歌舞的粗獷豪放、強勁陽剛。而潮州大鑼鼓等的巡遊,在動感和視覺的衝擊力上也是比英歌舞稍遜一籌。舞龍中的火龍和巡遊中的一些「武營」项目,刺激是夠刺激的,但帶有一定的武力角鬥和危險性,難以推廣。

英歌舞彙集了武術、舞蹈、音樂、戲劇等多種元素,參與者和受眾面很廣,從成年人到少年兒童,從男性到女性,從本地到外地(甚至外國)都可以直接參與和無障礙欣賞,其鏗鏘有力的節奏感容易激發人的積極情緒,從一睹為快到躍躍欲試,想上場敲一敲、跳一跳的參與感很強。
據媒體報導,泰國的吞武里、中國的山西、山東的一些地方,也在教學英歌舞了。剛剛看到視屏,粵西的高州也在萬人空巷觀賞一個歌舞了。英歌舞還可以作為學校的課間操、廣場裏的健身操。旅遊點裏,可以開闢固定時間的英歌舞表演節目,並邀請遊客參加同樂。

問題三:英歌舞的火爆出圈對其他民間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有什麼啟發?

我覺得,英歌舞今年的火爆出圈,對潮汕優秀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很有啟發。我認為,如下若干個方面是值得思考的:

一是守正創新、與時代同脈搏。

守正就是堅持非遺項目的傳統文化特色,發掘其正能量方面的價值,積極申報各級非遺项目,英歌舞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了。今年的巡遊類的民俗文化活動,絕大部分都是各級非遺项目如蜈蚣舞、布馬舞、鰲魚舞等。其他非遺項目未申報的應該積極申報,未達到國家級的可以爭取申報更高一級的。其實,國家級的還可以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年就有專家提出,英歌舞應該申報世界級非遺项目了。

創新就是對傳統非遺项目有所改進,不少地方的英歌舞已經開始結合了現代街舞的形式,在舞蹈動作上稍作改良,讓年輕人、女性、甚至少年兒童都能參與進來。
我在視頻裏看到有女生英歌舞表演隊,還看到只有五歲的英歌舞者。其他非遺項目要想傳承下去,也一定要千方百計有所創新。沒有流行的時尚元素注入,非遺項目死氣沉沉,年輕人不喜歡,就難以傳承。

二是進入學校,培養好傳承人。
非遺项目要能夠傳承和弘揚,必須努力爭取進入學校,進入課堂,從青少年抓起。英歌舞就很適合在學校開展教學,因為學校裏有體育、音樂、舞蹈課,有操場,教師也是現成的。另外,英歌舞稍加改造,也可以編成適合在舞臺演出的舞蹈。其實,潮州大鑼鼓、潮州音樂、潮州歌謠、潮州歌冊等非遺項目,都適合進入學校。只有青少年喜歡,只有進入學校、進入操場、登上舞臺,傳承才有希望。韓山師範學院、汕頭文化藝術學校等院校都進行了英歌舞教學(《羊城晚報》2023年3月9日報道《潮汕英歌走進職校課堂》)。韓師體育舞蹈專業教師、音樂學院副院長柳劍文還編著出版了《英歌舞教程》,供師生們教與學使用。澄海有些課外培訓機構,也開展了英歌舞培訓。

馬來西亞的「二十四節令鼓」也是一個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有關的世界級非遺项目,能夠在全世界的十幾個國家的近百所學校裏開展,其中包括中國的華僑大學、汕頭大學,在泉州、潮州、汕頭等地推廣(年初四潮州牌坊街就有「二十四節令鼓」表演)就是一個非遺项目進學校的成功範例,我們可以借鑒學習。

三是借風助力,包裝宣傳。

就是在保持原有的傳統特色之外,注入時尚的流行因素。比如這次結合了搖滾音樂、歌曲來推廣英歌舞,效果甚好。以前也曾經請鳳凰傳奇組合唱了潮語歌曲《我愛潮汕小吃》,也曾經火了一陣子。以前說:「酒香不怕巷子深」,現在的理念是:酒香也得有人吆喝,市場才打得開嘛!不然,茅臺酒就不用在央視做廣告了。上文就說了,是騰格爾的一曲潮語搖滾,拉開了今年英歌舞火爆的序幕!

當然,非遺项目的保護傳承,最重要的是政府管理部門的鼎力支持和正確指導,社會各界的踴躍參加和傾力支持。

咚喳咚咚喳,希望英歌舞和其他非遺项目能夠保護、傳承好,在活躍潮汕地區的旅遊經濟、振興鄉村和「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中發揮其最大的作用。

(來源:林倫倫方言茶話)

-end-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