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东南亚的巨富——陈黉利家族,兴旺百年乃泰国潮侨商界之神话

▼
有人说:昭披耶河孕育了曼谷过去的繁荣,更创造曼谷现在的文化。
“廊1919”重现一代巨富“黉利”家族昔日风华

经过一座城市,如果您想了解其过去的历史,就一定要多看看隐逸于寻常巷陌不被人注意的老建筑,因为它记载了历史,时间也会在建筑上刻画痕迹。
有人说:昭披耶河孕育了曼谷过去的繁荣,更创造曼谷现在的文化。如果您去看过河岸的“黉利故居”、还有如“火船廊”这样的地方,您就可以探寻潮州人在曼谷的过往历史。
火船廊,就是过去把蒸汽船称为“火船”停靠的码头一带。
昭披耶河,被视为曼谷城市发展的重要命脉,同时也是一条文化脉络,在200年前,这里已是外国船尤其是华商前往泰国的门户。当时,一波中国南方地区的华人“下南洋”移民潮中,很多人在此登岸,他们从小生意做起,也借着“火船”把物资运往东南亚及中国,尤其是泰国大米。此后,他们及后人傍岸而居、集市而兴,也遗留许多古老的中式建筑、寺庙,其中,现今最有名的莫过于曼谷昭披耶河西岸的“廊1919”。

在一代泰华巨商“黉利”家族后代的努力推动下,曼谷历史码头“火船廊”之典型代表“廊1919”(LHONG 1919)历经多年修缮,于2017年11月正式揭幕,也成了今日曼谷旅游的热门打卡景点之一。
早于200年前,随着华人移民、尤其是闽南及潮汕一带的移民泰国增多,曼谷的昭披耶河,出现万帆竞渡之景象,也逐渐形成了有名的华人码头。后来,随着运输工具也变为俗称“火船”的蒸汽机轮船,那里的华人码头也被叫为“火船廊”。
“廊1919”的历史,始于1919年,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经营大米致富、祖先来自潮州的“黉利”家族买下这块位于昭披耶河腹地、原本属于泰国贵族Phraya Phisansupapon (Cheun Phisanbut)的土地及地上建筑,此处也连接许多船只靠岸的码头。

据悉,1919年从泰王室亲王家族手上买下此块地皮的富商,是知名侨商陈慈黉次子陈立梅为首的“黉利”家族。据“廊1919”首席执行官、“黉利”家族第五代Saran Wanglee博士的介绍,目前其家族已到第六代,其祖先来自中国汕头,原先到曼谷经营暹罗大米出口,“后来生意越做越好,祖先就在现在‘廊1919’旁边买下一块土地定居。”
当时,土地的原主人是泰国贵族Phraya Phisansupapon,身为华侨的披讪素帕蓬亲王家族,对刚到泰国的华人移民很照顾,为缓解他们“初来乍到”的思乡之情,就在此地兴建一座中式三合院,占地6莱。于1850年落成,供移民居住。当时,泰国处于拉玛四世执政时期,此地与码头连接,有许多船只在此上岸,也是华人移民进入泰国主要的登岸地之一。
据说,披讪素帕蓬亲王家族也有一艘从新加坡买来的“火船”,于是,他将此处称为“火船廊”。
陈立梅为首的“黉利”家族从披讪素帕蓬亲王家族买下此块地皮,以及占地6800多平米的楼房后,就让它与自家紧邻的“黉利故居”合为一体,这里也就变为家族做生意的办公场所、碾米厂、库房及工人居住地。
百余年时间的岁月冲刷,此处一度凋零破败,不少老宅成了危房。在“黉利”家族后来四处奔走及积极争取下,他们聘请古迹专家坚固房屋结构,并加以修缮,保留历史遗存,终于把2017年末正式揭幕的“廊1919”变为一个曼谷有名的景点及文创区。

经过翻修的“廊1919”,把原本的仓库、妈祖古庙“聚宝堂”、还有老宅建筑,摇身一变,成为一个融合中泰文化、集文创、购物、美食、艺术、宗教等诸多元素为一体的创意文化区。
妈祖,俗称“海神娘娘”,百年前的“火船廊”,这里有把泰国大米运往他地的“火船”,也有把丝绸、茶叶、瓷器运到泰国的,华人为了祈求出海平安,在此处兴建了妈祖庙,有趣的是,庙堂匾额是“聚宝堂”,也是商业与宗教高度融合的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7年11月举行开幕庆典之前,曾请来诗琳通公主前来参观,她在其中一扇壁画上,用毛笔签上自己的中文名字及日期“诗琳通 二0一七”。
据说,“黉利”家族为了最大限度保留历史遗迹,除了请来泰国艺术厅的文保专家,还邀请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郑力鹏专程前来考察,提出宝贵的修缮建议。

在“黉利”家族的修复和活化下,“廊1919”已经变为曼谷河岸景点,同时也承载文化的传承使命,它刻画了一部泰国近代华人移民史,也是中泰贸易史的见证。
“廊1919”里的妈祖古庙“聚宝堂”,里面有三尊妈祖像是1850年前从中国请来的。值得提及一下,“聚宝堂”上面还有一块匾额“惠此中国”,题写人是晚清重臣、“洋务运动”领袖张之洞。能获得光绪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手书,可见“黉利”家族当年的影响力。
不忍先祖留下的文化遗产倾颓,活化和修缮“廊1919”,除了传承,也是让老建筑获得转型契机。“廊1919”首席执行官aran Wanglee的母亲Rujiraporn Wanglee,也是一名室内设计师,在修缮时,发现了不少历史遗留的文化痕迹,比如“廊1919”之最大亮点,即充满中国风格的各式壁画。精心的修复和发现,也是一次次寻根的过程,让昔日生活样貌的展现,可目睹“黉利”家族往日之风华。
兴旺百年,陈黉利家族乃泰国潮侨商界之神话

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的陈慈黉故居,坐落于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始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是旅泰著名华侨实业家、金融家陈慈黉及其家族(陈黉利家族)在家乡建造的大规模民居建筑群体,目前是广东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陈慈黉故居,占地面积多达2.5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8万平方米;包括善居堂、郎中第、寿康里、三庐四大宅第院落,共有厅室506间。其中,始建于1922年的善居室,有大小厅房202间,乃四大宅第中规模最大、设计最精、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
陈慈黉故居是一座典型的近现代大型民居建筑,除了潮汕民居传统的“下山虎”、“四点金”、“驷马拖车”格局,也有效仿中国古典宫廷式建筑风格,更兼具西方建筑艺术,堪称潮侨民宅建筑之典范。
陈慈黉(1843-1921),又名陈步銮,出生于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其家乡以前属于饶平,后划归澄海。
在清末的1852年至1854年间,潮汕一带曾爆发反清农民起义,三合会、小刀会等秘密反清组织在民间日趋壮大。当时,受水灾影响,韩江溃堤,当时的海阳县受灾严重,农业欠收,加上官府催生苛捐杂税,1855年,海阳彩塘乡吴忠恕在桑浦山聚众起义,周边的民间反清义士也纷纷响应,其中就包括官塘陈阿十等。历时半年多之后,活动于潮汕各地、最大规模曾达4万余人的起义军被官兵及民团剿灭了,“秋后算账”,参与者及其族人也受牵连,有的甚至被诛杀。
陈慈黉有位近亲族人陈宣岭,因参与官塘陈阿十的起义队伍被杀,株连族人。12岁的陈慈黉与家人因隐藏在邻居吴厝之内,幸免受难。此后,他弃学从商,随着父亲陈焕荣到香港经商。
陈黉利家族之肇基人陈焕荣,早年在史上有“粤东第一大港”樟林港行驶“红头船”,在汕头港一带靠货进物出而发迹的“船主佛”。后来,他见到香港的商贸机会,于1851年在香港文咸西街开办一家经营南北物产的商号——乾泰隆。也由于“乾泰隆”的成功,他也由船主转型为富商巨贾。
1871年,子承父业的陈慈黉,除了经营香港生意,也到暹罗开基立业,并创设陈黉利行,时年28岁。在泰国,他自设火砻,加工暹罗大米出口。我们知道,泰国有个成立于20世纪初的泰国火砻公会(The Rice Mills Associations,,Thailand),事实上,早于19世纪70年代中期,当地的火砻业已逐渐转为华人控制,当时的黉利家族设有7家火砻,并相应开设米仓、米仓及船运,在曼谷周边可算是首屈一指。
几乎与此同时,陈慈黉也在家乡汕头开设黉利栈,经营包括钱庄、货贸等,但把暹米销往潮汕一带是其生意主轴。到了19世纪80年代后,黉利家族的生意触角已延伸到新加坡、越南等地,他们除了开设商行,也从事物产加工,成了享誉东南亚的一代巨富。
在家族第三代陈慈黉之次子陈立梅成为掌门人后,除了从泰亲王家族手上买下“廊1919”地皮及建筑,当时的陈黉利行还组建了新船队,利用航运优势,扩大区域经营。
值得一提的是,“暹京黉利总行”后来开设“中暹船务公司”,透过代理挪威船务,其航线遍及东南亚、中国、日本等各大口岸,经营时间长达40余年之久。航运业,除了便利暹米外销,也收获了巨额利润。
到了1930年,陈守明成了黉利企业掌门人,在他手上,黉利家族在金融业上达到鼎盛时期。1933年,黉利家族开设首家银行——黉利栈银行,此后又开办首家保险公司——銮利保险。这一时期,黉利家族的事业涵盖银行、保险、运输、米业及商贸进出口等多元领域,可说是二战前最具实力的泰华资本家之一,其家族财富位居“泰华八大财团”之首。
顺带提及,随着财富及实力的扩大,黉利家族后来还在各商埠口岸广置房产、商店。富而行其商,无论是在泰国,还是在潮汕一带尤其是家乡汕头,他们出资修建祖祠,修路兴学,当然了,也建造了不少家族豪宅。据说,在1920-1930年代,光是汕头城区,黉利家族兴建的楼房就有400多座。
岁月如歌,兴旺百年的黉利家族,是近代旅泰潮侨商界之典型代表。今天,其家族财力及影响力虽不如往日之风华,但依旧永续长青而不坠,家族第五、六代也在努力续写传奇。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