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史》作者:潮剧史长于京剧粤剧越剧史

潮剧史》作者之一、中山大学教授吴国钦

潮剧史》作者之一、国家二级编剧林淳钧
两位古稀老人奋战三年完成心愿
羊城晚报:为什么会想到写《潮剧史》?
吴国钦:主要考虑到许多剧种都有自己的剧种史,潮剧却没有。京剧有200多年历史,《中国京剧史》煌煌200多万字;广府粤剧有180年历史,已出版有《粤剧史》;江浙的越剧历史只有120年,却出版了两部《越剧史》。潮剧历史悠久,它的历史比京剧、粤剧、越剧这三个影响巨大的剧种的历史加起来还长,却没有自己的剧种史,我与林淳钧心有不甘!一种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使我们有了书写《潮剧史》的冲动。

羊城晚报:你们写《潮剧史》有何优势与困难?

吴国钦:优势是熟悉、掌握了大量资料,写过这方面的不少论文。我一辈子治戏曲史,对广东戏曲,无论粤、潮,广东汉剧、西秦、正字、白字等剧种,都有相当的了解。林淳钧在潮剧院工作超过半个世纪,对潮剧尤其是1949年以后的潮剧很了解,他在潮剧院有“资料橱”(即资料库)之雅号。说到困难,我们两人当时(2012年)已超过70岁,精力不济,许多田野调查工作无力展开。但我们经过三年奋战,终于完成了《潮剧史》写作。

将潮剧诞生时间向前推进100多年

羊城晚报:现在看来,您认为《潮剧史》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

吴国钦:最重要的贡献是将潮剧诞生的时间向前推进100多年。

以前学者们认为,潮剧产生于明代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因为这一年刊刻的《荔镜记》戏文,有8支曲子标明“潮腔”,说明潮剧唱腔已经形成。我们据明宣德六年(1431年)戏文写本《刘希必金钗记》推定,潮剧应产生于宣德(1426-1435年)年间。写本是据南戏《刘文龙菱花镜》改编的,主人公刘文龙字希必。写本大量运用潮州方言俗语与名物风俗,还出现“如若不去,又着三年”(如不去,又要等三年)这一类只有潮州人才理解的句子。还有“十五夜”(指元宵节)、“卄九夜”(指除夕)这种特别的只有潮州人才懂的指示词。就是说,改编者花大力气将本子“潮州化”,为的是让一个叫在胜寺的梨园戏班演出时能够吸引潮州观众。

我们可以与京剧作一参照比较:京剧产生于1790年,其实,1790年乾隆八十寿诞时有京剧吗?没有,但京剧的“母体”产生了,四大徽班入京成为京剧孕育的契机。1431年有潮剧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刘希必金钗记》演出时,说白是用潮州话说的,只有这样,潮州观众才听得懂,才能接受。剧作末尾,还有押潮州韵的64句潮州歌册体的演唱,对剧情进行总括交代。因此,我们认为,潮剧产生于宣德年间,距今约有600年的历史。

谈粤剧潮剧“消亡”为时尚早

羊城晚报:潮剧前途如何?会消亡吗?

吴国钦:戏曲是旧时代重要娱乐机制,戏曲并没有随朝代的灭亡而消亡,因为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与文化传承基因。当然,在眼下全的媒体生态环境下,各种娱乐手段层出不穷,戏曲的娱乐“地盘”在缩小,但我认为潮剧是不会消亡的,在潮汕农村、市镇,潮剧演出频繁,票友活动相当活跃,每逢节假日,大街小巷常常弦歌不断。潮剧在海特别是东南亚地区也广受欢迎,泰国甚至出现“泰语潮剧”的奇观。

有的剧种可能会消亡,据20世纪60年代初的统计,当时有360个剧种,眼下最新统计为348个,可见有些剧种消亡了,但潮剧、粤剧这些有广大群众参与的剧种,谈消亡为时尚早。光佛山一地,粤剧、粤曲私伙局就有四五百个,何来消亡之说?!

原文见2023年4月2日《羊城晚报》A6广角版,作者:吴小攀。

《北京潮讯》转载时有删节。

《潮剧史》作者简介

吴国钦,1938年生,汕头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61年中山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后,在王季思教授门下攻读中国戏曲史研究生,1965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退休。主要著述有《中国戏曲史漫话》《西厢记艺术谈》《关汉卿全集校注》《论中国戏曲及其他》,与人合作有《古曲观止》《元杂剧研究》,参与王季思主编项目《中国戏曲选》《全元戏曲》《元杂剧选》的编注等。有《潮剧溯源》等论文数十篇。

林淳钧,1934年生,潮州人。二级编剧,知名潮剧学者。1959年提前从中山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后,到广东潮剧院工作,历任研究室主任、潮剧院副院长等职。主要著作有《潮剧闻见录》(获首届潮学研究优秀奖)、《姚璇秋》《潮剧艺术欣赏》《岁月如歌一一潮剧百年图录》《二十世纪潮剧百戏图》、《潮剧剧目汇考》(与陈历明合作);参与《潮剧剧目纲要》《潮丑表演艺术》《潮剧花旦表演艺术》《中国戏曲志 广东卷》《潮剧志》等书的编写工作。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